LOGO OA教程 ERP教程 模切知识交流 PMS教程 CRM教程 开发文档 其他文档  
 
网站管理员

[点晴模切ERP]BOM架构规划与层级设计

admin
2025年9月1日 22:18 本文热度 110

最近接收到一个需求:企业开发的产品,比较简单的BOM也是4-5级,复杂的甚至到9-10级,复杂的层级对于目前各种和BOM相关的功能执行带来很大的压力,例如BOM反查的效率,变更时的追溯路径,工序BOM的定义、MRP的计算等,虽然知道BOM扁平化是目标和方向,但是如何规划和推动BOM的扁平化设计呢?

我把这个需求当做一个Workshop展开了研讨,和产品开发团队和工艺团队对BOM的层级为什么这么深,以及如何简化进行了讨论,也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目前现在BOM的结构规划,发现了不少可以优化的内容,本篇文章就是和大家分享整个沟通过程。为了不泄露更多企业产品的信息,这里使用公开资料的储能柜信息和大家示意说明过程——虽然不同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,但是整个思考的过程是可以迁移和重用的。

我们首先进行了讨论,针对当前企业的产品,不同产品经理使用思维导图分析,说明一下产品的功能构成和BOM结构组成,这是理解产品的第一步,在这个步骤梳理时,出现了大家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搭建BOM不一致的情况,同一产品线不同产品经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和组成定义也存在差异;我也翻看了订单配置清单,相互之间差异也比较大,就可以看出来从功能规划到产品设计,一直到产品的定制化/配置化应用中存在很大的断点——这个话题暂且不深入,我们继续分析BOM的层次,这里我整理了比较多的BOM第一层结构。

通过分析,针对BOM结构的设计存在的问题,主要如下:

  • BOM结构的定义缺少合理的规范,基本是按照专业和部门分工进行策划,不断沿用历史数据的设计习惯一代代产品“传承”,至于为什么一定这样规划和组成,并未深入的探究;
  • 从BOM结构上看不出来系统的规划和功能的设计,可能一个功能因为功能设计方式不同,分布在不同组件下,因此若设计变更时,很难准确知道组成结构和涉及零部件的数量,确保分析完整性;
  • 为了提升BOM的重用,已经将基本稳定不变的和经常变化的做了分离,便于在定制时,针对变化的进行更改,例如箱体和电气线缆的方案,导致BOM更加分散,影响工艺的工序BOM效率;
  • 集装箱复杂度最高,目前层级的深度最深达到8层;一个箱体内部包含复杂的框架支撑不同组成功能的布局,只要局部稍微变化就会影响箱体整体的变化,内部为了装配和重用方便,在CAD设计时定义了很多不确定功能的组件(非工序过程组件,非功能组件)
  • 集成的电气设计结果需要在工艺阶段进行线束设计,因此将单线、插头等全部平铺成为一层级,在进行工艺线束设计处理时,投入工作量比较大,也包括识别不同功能柜体之间或连接器件;
  • 整体设计过程未考虑DFA(面向装配的设计),从设计BOM到工艺BOM,从工艺BOM到工序BOM不同部门进行,持续周期比较长,这也是痛点。

为了便于更多人理解储能系统的组成,我这里放了2张不同企业,小型储能系统和大型储能系统的结构组成示意图。

储能系统的结构因为要承载很多功能,内部结构非常复杂,加上储能属于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行业,不同企业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对储能系统的设计也存在很大差异,因此目前查询了大量资料,目前行业的确缺少对应的结构定义规范,因此需要企业根据储能柜承载在功能的需求,结合实际工艺过程展开策划;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因此就使用了过去经历汽车行业和飞机行业的进行参考:

  • 汽车的白车身也是汽车的BOM中最复杂的,尤其结合冲压、焊接和涂装的工艺,有些企业将BOM可以设计到9-10层,但这么复杂的BOM,对于汽车BOM的配置化管理也是很大的挑战,因此目前很多汽车企业都对车身的结构组成进行了优化,包括组件模块化和工艺集成化,组件模块化主要是对车身的组成再次扁平化,例如白车身焊接总成默认是5大件,但实际有些企业可以划分更多,这样减少不必要的过程BOM层级,其次是对车身冲压工艺的改善,例如以前存在大量的焊接组件,但随着大吨位冲压和一体化成型技术的发展,将传统汽车甚至达到上千零件焊接控制到300左右,特斯拉Cybertruck甚至达到100个;当然汽车行业发展标准化程度非常高,不同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规划和BOM的设计时,也都会参考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,例如QC/T 265等

  • 那些年在航空项目待过,了解过飞机行业的构型管理,也曾经参与过整体策划和项目实施,将航空企业的构型管理和模块化设计及管理理念向轨道交通迁移,对复杂如飞机的产品结构定义、配置管理和开发,尤其变更运维和应用中有效性的管理;当迁移到轨道交通开发时,针对复杂的车身开发,也面临一样的挑战;火车车体的设计成为阻塞,也是最后攻克的堡垒;当时BOM层级非常深,曾经希望参考飞机行业划分不同的部段,尽管参考欧洲的标准ISO/EN15380有类似的做法,但经过研讨还是感觉不太适合;最后还是采用了更适合轨道交通传统布局和设计的方案,不过配置性和重用性最终效果感觉不如飞机的灵活,因为飞机加工也是按照部段加工和组装的。

储能柜的组成涵盖了多个关键部件,它们共同协作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储能;在储能系统中,柜体主要是支撑和保护的作用,主要支撑Pack系统/电池簇,内部还有液冷或风冷的温控系统,这两部分最复杂,其次是一体化箱体中,将PCS、变压器、EMS等系统整合到内部,并且通过消防系统做好消防控制;在讨论时,我们将箱体作为独立的功能单元,又将内部不同的支撑结构和功能也作为并列的功能单元提升了层级,在这个过程其实也有一些感受:

  • 储能柜体为了方便海运等运输方式,不管20英尺还是40的,或者加高的,全球有统一标准,因此箱体本身就是标准的架构,必须符合标准这部分必须独立;但不同企业技术方案不同,或者产品设计UI不同,针对储能柜的柜体会预留不同的维护门、操作界面、散热系统等,甚至产品相同涂装也不同,因此在设计时,储能柜体的标准框架设计和箱体的6个面设计是并列和分离的,这个也符合将稳定不变与经常变化分离的原则;
  • 储能柜体支撑不同功能的区域是隔离的,例如安装Pack/电池簇系统的,安装风冷或液冷系统的,安装PCS或变压器组件的,都被隔离在不同区域,通过连接管线进行电能或者介质的传递;核心的结构统一在箱体的框架中包含,但支撑的结构划分到与柜体框架并列的层级,例如安装固定Pack的、消防系统的,这样若是某一功能修改时,仅针对受影响的组件调整即可,最大化的隔离变更,降低变更的蔓延;
  • 尽量参考制造工艺设计BOM和层级,规避不必要的层级;针对在实际制造中需要单独下工单/采购的组件或者模块,可以单独设置层级,若是仅仅通过焊接或者装配获得的结构,则零部件尽量平铺在一层;虽然在有些场合下企业会采用虚拟件对BOM进行扁平化,但只是运算的结果扁平化,实际对于IT的计算并没有简化——虚拟件的应用对变更生效的控制又会带来新的复杂性;
  • 支撑共同模块的连接件,在结构设计时,大量支撑结构实际同时支撑多个功能,此时判断的原则是:①,若是支撑更多功能模块的安装或连接,且结构稳定的,建议设计在总体框架中(可以通过第一层的Top-Down骨架进行规划和驱动),②,若是仅支持少量共性模块,或者变化比较多的,建议归属于工艺时先制造安装的组件中,或者参考定位要求,优先考虑定位优先级高的组件,③若是连接件虽主功能的变形变化比较大的,则建议连接件直接同主组件/功能设计在一起,这样是高内聚,低耦合的指导思想;
  • 结构设计中也包含的电气件但不完整,实际以ECAD集成为准的电气安装要单独设置组件,或者柜体内的任何电气件都不要和结构件耦合,这是最简单的策略;此类组件也可以提升到柜体框架一致的层级,同时针对此类组件可设置一个特殊标识,即在BOM运算时可忽略组件的BOM结构,这样不仅可重用已经进行结构设计的大型电气件,同时降低了对设置质量的强制要求,便于企业平稳的进行结构设计和电气设计的融合,还避免了BOM中电气件重复的问题;
  • 针对电气接线的层级定义:很多企业其实对线束都没有更细的设计规划,ECAD软件的集成管理清单基本被平铺成为一层级,这对下游人员使用非常不友好;我在2010年第一次接触ECAD类软件See Electrical、ElecWorks、Eplan时,发现都有策划功能和位置(区域)的整体设计功能,就建议在电气设计时,可以先绘制方块图或者简化仅定义这些信息,并在集成PLM整合BOM时,一定按照功能/位置生成包含层级的电气BOM清单,这样对工艺策划,工艺BOM重构、工序BOM的定义非常友好

推动这个过程比较难,因此在辅导之前,也给团队打了预防针,重构的产品结构不仅会带来设计习惯和协作方式的变化,而且出图的要求和图纸的规则也会随之变化;尤其是以前喜欢层级嵌套时等待别人设计完成结果直接使用,但扁平化之后不同功能模块都属于同一层级,因此对结构的策划要求实际上是更高,也更符合正向设计的思路,必须采用Top-Down的BOM策划和设计方法才能推动,尤其是多人进行设计时,才能具备协作。

项目还没有完成,但是在进行推演时,基本可确定将BOM层级缩减1/3,当然对于超过这个平均层数的,仍需要作为特例进行分析,找到不符合共性规则的原因和处理方案,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设计规范文档,或者模版框架等。

在企业中,我也比较愿意查看企业目前BOM管理系统中BOM的呈现形式,通过对BOM呈现形式的分析就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BOM结构是经过认真规划的,还是带有更多“自由”的色彩;好的BOM结构层级、层次感分明,传递的管理、协同信息非常清晰,当发生变更时,可以通过BOM结构快速识别到变更基于接口的传递链,而不是到处蔓延;大家其实可以观察和了解比较成熟行业的BOM构成,例如飞机、汽车、管理成熟度高的电子产品等。

当然好的BOM结构,也是通过将系统、功能的层级扁平化,简化管理过程,提升设计和数据应用效率,对于IT系统实现其实是没有难度的,更多是提供一个支撑的平台。在以前经历的项目中,例如将风机的第一层级包含三大件+塔筒+叶片,经过梳理划分为20个左右系统,子系统/功能达到80+,BOM层级由最高12层控制到6-7层;在针对200标动的轨道交通梳理后,增加了系统、子系统和功能层级,功能层级下才是真实的DS(Design Solution),基本也控制在5层级左右,一般要求不超过8层,和治理前也得到了很大的简化——当然这都不是终点,只是在改善和优化过程中的步骤,这种优化和改善是无止境的。


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



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联系电话:4001861886

该文章在 2025/9/2 11:31:44 编辑过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
点晴ERP是一款针对中小制造业的专业生产管理软件系统,系统成熟度和易用性得到了国内大量中小企业的青睐。
点晴PMS码头管理系统主要针对港口码头集装箱与散货日常运作、调度、堆场、车队、财务费用、相关报表等业务管理,结合码头的业务特点,围绕调度、堆场作业而开发的。集技术的先进性、管理的有效性于一体,是物流码头及其他港口类企业的高效ERP管理信息系统。
点晴WMS仓储管理系统提供了货物产品管理,销售管理,采购管理,仓储管理,仓库管理,保质期管理,货位管理,库位管理,生产管理,WMS管理系统,标签打印,条形码,二维码管理,批号管理软件。
点晴免费OA是一款软件和通用服务都免费,不限功能、不限时间、不限用户的免费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。
Copyright 2010-2025 ClickSun All Rights Reserved